当今,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就是旨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我们需要审视并完善智慧社区建设,使其成为助推社区治理共同体打造的关键力量。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智慧社区建设理念。智慧社区是一种创新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公共服务智能化,为人们提供便捷、有用的服务。这也符合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服务而非掌舵”的理念,明确了建设智慧社区的核心不是管理,而是为社区居民服务,因此政府部门作为智慧社区项目的规划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发挥主导作用。但要明确满足民生需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统筹和整合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制定一套科学的服务体系规划,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其次,要提升智慧社区的数据处理能力。智慧社区最有价值的部分不是硬件,而是多年来社区行为数据的积累和行为数据结合外部数据的挖掘。由于社区成员作为社区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年龄、职业、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等,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智慧公共服务要不断丰富内容,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行为数据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特征,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一是数据采集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有些数据采集方式非常传统,仍然通过手动填写表格来收集,应通过亮码、刷脸、刷卡等更为高效和智能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二是提高数据采集隐私保护能力,严格区分公共数据和私人数据,明确区分公共数据和私人数据,保护公民隐私,防止被不法机构滥用;三是提升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对捕获的海量分析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实现充分预判社区情况,“超前治理”。
最后需要打造智慧社区建设的生态系统。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需要多元主体参与的集体工程,政府部门(政府行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市场主体(物业管理、商业和服务提供商)和社会力量(社区居民、来访者、社会组织、志愿者)都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当前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中,政府普遍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第一主体或唯一主体,其他社区参与者往往被动地参与,难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因此,智慧社区建设亟需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首先是政府主导,由政府科学谋划智慧社区的建设体系,统一设计智慧社区的标准和管理规范,避免社区各自为政,产生新的数据孤岛;其次是资源整合,注重市场力量的参与,由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对智慧平台或智慧服务进行统一开发与配置,通过有偿服务来获取利益,资源投入产出效率高,可持续性较强;最后是居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本身应该考虑到不同类型居民对社区活动参与的包容性,照顾到差异化的居民需求,组织有针对性的社区活动,促进智慧社区良性互动。